文/图 龚雅婧 实习生王申徽 记者徐晓娟 11日上午,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减灾办、省应急管理厅联合召开了江西省2020年防灾减灾日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省应急管理厅通报了2019年全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和2020年工作部署安排,并对今年“5·12”减灾防灾日活动进行了介绍。当日,启动了3天的防灾减灾知识竞赛已渐入佳境,参与答题人数超过了80万人次。 ![]() 发布会现场 围绕主题 推进“六个一”系列活动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鉴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今年的“5·12”减灾防灾日活动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原则上不举办大规模聚集活动。 目前,防灾减灾知识竞赛活动已经启动,连日来,在江西应急管理微信公众号上参与答题的气氛越来越高涨。此次竞赛活动旨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技能。数据显示,截至5月11日,全省累计参与答题者超过80万人次。此外,省林业局、省地震局等部门和南昌、鹰潭、抚州等地也组织了知识竞赛,反响热烈。 在5月9日至15日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省应急管理厅围绕“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主题,在全省组织开展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宣传活动。具体包括:组织一次网络知识竞赛活动、打造一批综合减灾示范单位精品、开设一个防灾减灾宣传专栏、开展一次防灾减灾宣教“五进”活动、开展一系列应急演练、组织一系列宣传报道。 全省各市县选择了一批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示范乡镇,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演练活动,精心打造一批精品示范点。南昌县八月湖街道杨家湾社区开展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 此外,我省动员各地各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教“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积极性;针对常见的灾害和事故,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演练活动,提高全社会的应急避灾自救能力。 协调联动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去年是我省灾害较为严重的年份,先后发生雨雪冰冻、风雹、雷电、洪涝、干旱、森林火灾等25次自然灾害过程。国家减灾委将我省2019年6月、7月上中旬暴雨洪涝灾害和7月中旬持续的夏秋冬连旱,分别列入“2019年十大自然灾害事件”。去年,我省受灾地区覆盖了11个设区市、100个县,各类自然灾害共导致1578.9万人受灾,需紧急生活救助42.9万人,倒塌房屋1.6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36.5亿元。 面对严重灾情,我省应急管理部门顺应新体制、履行新职能、担当新使命,从机构改革、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灾害救助、基础保障五个方面扎实推进工作,有力有序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去年以来,我省全面组建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机构,初步建立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保障等职能体系。同时,省应急管理部门加强应急与气象、水利、自然资源、林业、水文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初步厘清部门职责分工,健全完善运行机制,进一步衔接“防”和“救”、“统”与“分”的责任链条。 灾害防治扎实有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研判风险,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创建176个全国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县、乡镇、社区,其中,大余县列入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试点。去年,面对历史罕见集中性暴雨洪水和长时间持续干旱,我省启动省级防汛抗旱和救灾应急响应12次,省防指有关成员单位组成8个应急工作组,联合集中办公,派出140余个工作组、督导组、专家组,组织近520万人次及大批装备物资投入抗洪抢险和抗旱减灾。同时,在森林防灭火方面先后开展了森林防火“平安春季行动”、森林火灾风险隐患“十查十看”、野外火源专项治理行动等,在地震和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持续推进工程治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指挥高效 建强应急救援队伍 应急救援科学高效。2019年,我省整合省级综合和6个专业应急指挥平台,逐步形成统一指挥、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指挥体系。修订制定应急预案17万余个,统筹推进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并组建综合应急救援机动支队、工程抢险救援基地,推进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试点省建设。宜春“7·21”山洪遇险“驴友”救援入选全国应急救援十大典型案例。 灾害救助有力有序。应急管理部对我省启动救灾应急响应3次,创历史新高。争取中央各类救灾资金13.058亿元,向灾区调拨衣被、折叠床、帐篷等救灾物资7万余件(套),有力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全面强化宣传教育培训,持续做好防灾减灾知识“五进”等活动,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同时,我省将自然灾害防治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学院主体班次教学重点内容,提升领导干部防灾减灾素养,并巩固完善五级灾害信息员网络,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履职能力。 通过各地各部门一年来的共同努力,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和影响。主要体现在:防汛抗旱取得实效,各地紧急转移安置82.8万群众,有效处置险情193处,解决79万人饮水困难;森林火灾大幅下降,森林火灾起数、过火面积、受害森林面积与近五年均值相比分别下降18%、29%、26%;及时救助受灾群众,650万受灾群众得到生活救助。 同时,我省通过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开展“打非治违”、严格监管执法、强化技术服务等组合拳,保持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2019年,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下降23.22%,实现了我省21世纪以来第三次杜绝重特大事故。 聚力创新 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2020年,我省将聚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快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应急救援能力、灾害救助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基层应急能力,加快推动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创新发展,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离不开灾害防治配套设施建设。2020年,我省将统筹推进“九项重点工程”和“十项配套工程”建设,全力抓好3个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全面排查治理各类灾害风险隐患,加强风险会商研判,强化预警信息发布,提前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及时启动应急响应。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能有效提高各类事故灾害救援能力。今年,我省支持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强建好,大力推进以专业森林消防队伍为主体,矿山危化、水利水电等专业队伍为补充的地方骨干力量建设,鼓励支持社会救援力量有序发展。同时,我省将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航空应急救援“六大体系”,强化与军队、武警、预备役部队协同配合,提高各类事故灾害应急抢险救援能力。 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将加强灾情报送管理,规范及时做好救灾物资和资金调拨管理,按照‘五有’标准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统筹做好灾后恢复重建,支持帮助受灾地区和群众生活生产秩序恢复。” 科技支撑能有效提升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能力。2020年,我省将积极推进省应急管理综合保障基地和安全生产事故防范科技研发中心、风险监测预警与管控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监测预警感知网络、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强化推广应用。 加快提升基层应急能力,是今年“5·12”防灾减灾日的活动主题内容之一。按照“六有”要求,我省要求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巩固优化灾情报送体系,推进五级群防群控体系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扎实推进综合减灾示范单位创建,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发动基层单位、社会组织和群众,动员做好避险转移、参与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等工作,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